单分子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平台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mFRET)基于全内反射的荧光成像系统(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IRFM),可实现对单个生物反应体系的实时观测,可在单个蛋白、核酸水平,研究生物分子互作过程中,构象变化的动态过程,例如一个解螺旋酶如何与一个双链RNA/DNA相互作用,通过研究生物分子的相对位置变化,得出更精细的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而且通过对单个生物体系的实时观测,既可避免集群研究的平均效应,表征非均一行为,同时又可捕获瞬态中间产物。 

应用实例

研究SARS-CoV-2 S蛋白介导的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对COVID-19疫苗的研发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基于smFRET成像技术观察了新冠病毒S蛋白在病毒颗粒上与受体互作时的构象动力学。发现与病毒相关的S蛋白动态采样至少四种不同的构象状态。与受体hACE2反应时,S蛋白通过至少一个中间产物进入与hACE2结合的S构象。暴露于恢复期血浆或抗体后观察到的构象偏好表明,中和机制涉及与hACE2竞争结合受体结合域(RBD)或对进入所需构象变化的变构干扰。这一发现,为免疫原设计中的S识别和构象机制提供了信息。基于smFRET 技术的解螺旋酶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NS3 解螺旋酶以大约 3 bp 为步长解旋DNA。通过实时观察解螺旋过程,研究者发现,NS3 每移动 18 bp 后即快速后退,连续多次重复解旋,如此在一条较短的双链 DNA 上反复解旋的行为可能有助于病毒基因组复制时二级结构的分解;乳头瘤病毒 E1 解螺旋酶以 E1 解螺旋酶环的 N 端面向复制叉,通过链排阻(strand-exclusion)机制解开 DNA 双链,且 E1 有明显多种类型的反复解旋模式,而这种解旋模式的非均一性由 E1 的 DNA 结合域调控;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解螺旋酶 PcrA 优先在DNA 滞留链上转移,而不是解开模板双链体;噬菌体 T7 解螺旋酶的解链速率随碱基对稳定性的增加而降低,且每解旋 2-3 bp 后随机停顿,通过分析停顿时间的不均一性,发现解旋 1 bp 需水解一个 dTTP。肠道细菌分泌的第二信使c-di-AMP对PEDV的增值具有显著的正调控作用,本团队采用smFERT技术平台,解析了c-di-AMP调控其信号传导的核糖开关构象变化的热动力机制,发现ydaO核糖开关内的结合口袋1(BP1)非常稳定,作为初始c-di-AMP结合的支架,有利于结合口袋2中的第二个c-di-AMP识别(BP2)。BP2和伪结(PS)在四种FRET状态下具有高度动态性。ydaO核糖开关在由Mg2+和c-di-AMP介导的BP2内通过诱导契合和构象选择机制折叠。

单颗粒示踪研究平台

 

        单颗粒示踪技术可对活细胞中单个荧光标记的颗粒(病毒、核酸等)实时示踪,可以真实且直观地展现单个荧光标记的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的整个过程,或单个荧光标记的核酸粒子在活细胞中的复制以及运动的轨迹。对单个病毒/核酸颗粒在活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分析病毒/核酸颗粒的运动速率以及运动模式、统计多个病毒/核酸颗粒的动态变化、分析其群体分布及运动规律是进一步解析病毒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强大工具。

应用实例

基于单颗粒示踪技术,2003年,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课题组通过标记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es,IV)的囊膜,首次揭示了IV进入细胞的动态过程。201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崔宗强团队,通过标记IV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首次揭示了IV的脱衣壳和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动态转运的过程,发现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分别在近细胞核区域、核膜上和细胞核中的三个区域运动,且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在进入细胞核后存在自由扩散和限制性运动两种运动模式,填补了IV脱衣壳后关键感染机制研究的空白。本课题组亦利用单颗粒示踪技术,解析了PEDV早期入胞和入胞后沿微管运输的机制。通过对PEDV运动轨迹以及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轨迹的精细追踪,我们首次发现PEDV存在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协同介导病毒入胞的机制,这也是在病毒上首次发现存在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协同介导的入胞途径。其中,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单独介导PEDV入胞时,有大约20%的几率病毒入胞失败,而当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协同介导PEDV入胞时,病毒全部成功入胞。我们首次发现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可以分别携带PEDV沿着微管进行5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模式。其中,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主要分别将PEDV转运到微管的负端和正端; 同时,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还可以将PEDV运输到不同于其常规运输方向的微管两端,并通过彼此的协同作用,协调PEDV沿同一或不同微管进行双向运动。可见,单颗粒示踪技术有着常规方法没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 Lu M., Uchil P.D., Li W., Zheng D., Terry D.S., Gorman J., Shi W., Zhang B., Zhou T., Ding S., et al. Real-tim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SARS-CoV-2 spikes on virus particles. Cell Host & Microbe. 2020;28:880–891.e888
  • Myong S, Bruno MM, Pyle AM, Ha Spring-loaded mechanism of DNA unwinding by hepatitis C virus NS3 helicase. Science. 2007, 317(5837): 513-516.
  • Lee SJ, Syed S, Enemark EJ, Schuck S, Stenlund A, Ha T, Joshua-Tor L. Dynamic look at DNA unwinding by a replicative helica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 111(9): E827-35.
  • Park J, Myong S, Niedziela-Majka A, Lee KS, Yu J, Lohman TM, Ha PcrA helicase dismantles RecA filaments by reeling in DNA in uniform steps. Cell. 2010, 142(4): 544-555.
  • Syed S, Pandey M, Patel SS, Ha 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reveals the unwinding stepping mechanism of replicative helicase. Cell Reports. 2014, 6(6): 1037-1045.
  • Lakadamyali M, Rust MJ, Babcock HP, et al. Visualizing infection of individual influenza viru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 9280-9285
  • Qin C, Li W, Li Q, et al. Real-time dissection of dynamic uncoating of individual influenza viru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 116: 2577-2582
  • Li Y, Wang J, Hou W, et al. Dynamic Dissection of the Endocytosis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Coronavirus Cooperatively Mediated by Clathrin and Caveolae as Visualized by Single-Virus Tracking. mBio, 2021, 12: e00256-21